区块链脱虚向实,沙盒精神有望为监管助力?
- 编辑:xilele -区块链脱虚向实,沙盒精神有望为监管助力?

国内区块链权威专家、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、北航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表示“沙盒的精神是要协助小公司能进入大市场,这是当前区块链产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,但是中国现在没有这种机制,因此就由产业自发率先来做。”
蔡维德认为,要想让区块链真正做到脱虚向实,前提是产业秩序的建立。由产、学界自主发起的产业沙盒,将会是产业秩序建立过程中的抛砖引玉的好方法。
由此可以看出,沙盒及沙盒精神将有望助力区块链监管。
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落地,区块链的监管问题也被提上日程。目前,在全球范围内,英国率先提出了“沙盒监管”理念。
沙盒在学术上的定义,是在受限的安全环境中运行应用程序的一种做法,这种做法是要限制授予应用程序的代码访问权限。一般用于为一些来源不可信、具备破坏力或无法判定程序意图的程序提供试验环境。并且,沙盒中的所有改动对操作系统不会造成任何损失。通常这种技术被计算机技术人员广泛使用,尤其是计算机反病毒行业,沙盒是一个观察计算机病毒的重要环境。
例如,下载到 Internet Explorer 的控件使用 Internet 权限集运行。驻留在局域网共享上的应用程序在计算机上使用 LocalIntranet 权限集运行。
通俗的讲,正如蔡维德教授所讲,监管沙盒可以解决当前区块链内大多数的ICO乱象。目前的监管机构并不一定对区块链技术有相当透彻的了解,而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来开展监管,其实是比较困难的。

而单纯靠行政力量来开展对技术的监管,可能并不全面,如果以技术来监管技术,将会助力监管更加全面和得力。进入沙盒有助于公司的金融服务创新,为消费者带来福利。公司需要有资金和控制风险的能力。监管部门通过监管沙盒来选择企业,保护消费者。
因此,蔡维德教授提出了三种沙盒管理模型。
1. 监管沙盒 (Regulatory Sandbox):金融服务软件运行在模拟控制系统下,每个软件进入沙盒条件不同、一事一议。监管沙盒是以行政手段对金融科技进行的监管,制定资格标准。
2. 产业沙盒或是虚拟沙盒(Industry Sandbox): 行业自发成立,设虚拟测试环境,产业通用。
3. 保护伞沙盒 (Umbrella Sandbox): 非盈利的沙盒保护伞公司,被金融监管单位授权,提供沙盒服务。
沙盒在中国的推广使用,无疑将加速国内区块链产业有序发展,净化区块链市场。沙盒对于政府的监管更像是监管利器,使在监管中不再单单依靠人为评估,使监管更加公平、客观、公开、科学。
同时,在产业方面,将促进区块链产业更加有秩序地发展,而区块链产业沙盒有可能成为金融创新产业的最大推动力。
用技术来监管技术,沙盒监管将有望成为区块链监管趋势。而在法律方面,也将成为法律监管的创新之处。